学校教的七堂课

原文:Seven Lessons Taught in School - by John Taylor Gatto | Wanderings

演讲者:John Taylor Gatto

1991 年纽约州年度最佳教师

请叫我 Gatto 先生。26 年前,那时也没别的更好的事可做,我试着当了一名学校老师。我的教师资格证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我是一名英语语言及文学教师,但我实际从教的内容根本不是这些。我教的不是英语,而是学校——教得还挺出色,因此获了奖。

在不同的地方,教学意味着不同的东西,但从哈莱姆区到好莱坞山,有七堂课却是普遍教授的。它们组成了一套全国统一必修课程,你为之付费的方式之多超乎想象,所以你最好知道这些课到底教了些什么。当然,对于这些课程内容,你可以持任何看法,但请相信我,我此番陈述绝无半点讽刺之意。这就是我教的东西,就是纳税人花钱请我来教的。你且随意评说吧。

1. 混乱

几天前,印第安纳州杜博伊斯的 Kathy 女士给我写了封信,信中写道:

「**对小孩子来说,有哪些大道理最重要?**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他们所学的知识并非杂乱无章——这一切都有其内在规律,不会像一场倾盆大雨,让他们手足无措,淋成落汤鸡。他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并整合这些知识。」

Kathy 搞错了我教授的第一堂课就是「混乱」。我教授的所有内容都脱离背景。我教授的是打破万物之间的一切联系。我教授的是割裂性。我教的太多了:天体运转、大数定律、奴隶制、词类修饰、建筑制图、舞蹈、体育、合唱、集会、意外来宾、计算机语言、家长会、教师培训日、分科教学、让学生跟(可能一辈子再也不会见到的)陌生人接受辅导、标准化考试、在现实生活中绝不会存在的按年龄隔离授课……这些东西之间能存在什么有机联系吗?

即便是在最好的学校,如果你仔细审视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也会发现其中缺乏内在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充斥着自相矛盾之处。所幸孩子们还没掌握足够的词汇来准确表达他们的感受,否则他们会直言不讳地说出在面对那些违背教育基本规律、却被冠以「高质量教育」之名的做法时,内心深处的恐慌和愤怒。学校思维的逻辑是,当学生毕业离校时,掌握一箩筐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皮毛术语,要比怀揣满腔热忱更加有用。然而,优质教育的内涵应该是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钻研和探索。孩子们被众多陌生成年人强加的混乱所困扰,这些成年人各自为政,彼此间联系微弱,而且常常假装拥有(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的)专业知识。

追寻有意义的知识,而非孤立的事实,是每个精神正常的人类的天性,教育则是将原始的事实转化为意义的编码过程。然而,学校却用千拼凑的课程和对死板事实理论的迷恋,掩盖了人的这种天性和教育的初衷。这种弊端在小学阶段尤其难以察觉。小学的教学体系看似有条不紊,孩子们天真地以为老师要求他们「学这学那」,都是有意义的安排,稚嫩的孩童还无法分辨学校里的种种教学活动背后空洞乏味的实质。

反观生活中那些连贯有序的自然过程,如孩童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追逐日升日落的自然光影;目睹铁匠农夫裁缝的古老手艺;观察母亲准备感恩节大餐时忙碌的身影——这些过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每个环节彼此映衬、互为注脚,串联起过去和未来的意义。

学校的学习过程则大相径庭,每门课程内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都缺乏内在的逻辑和联系。这些课程设置荒唐透顶,毫无明确理由,也经不起任何细究。由于一切都必须无条件接受,很少有老师敢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学校或老师的教条。学校科目的学习,如果真能称之为学习,就像机械地背诵教义,或记忆英国国教的三十九信条一般。

我所教授的,就是要将万事万物割裂开来,使其支离破碎,与内在的统一性背道而驰。与其说我是在建构秩序,倒不如说是在编排一台电视节目。在这个家庭关系日渐式微的世界里,父母长年在外奔波,不是频繁搬迁,就是更换工作,满腔的野心,或是其他种种,让人们无暇顾及家庭,陷入无尽的混乱之中。面对这一切,我要教你坦然接受混乱,将其视为命中注定。这就是我教的第一课。

2. 班级地位

我教的第二课是班级地位。我教导学生必须留在他们所属的班级。我不知道谁给他们划分了班级,这也不关我的事。每个孩子都编上了号,这样如果谁逃跑了,就可以被遣送回正确的班级。多年来,学校编号的方式层出不穷,每个孩子身上的数字之多,几乎掩盖了他们的真实面目。编号工程俨然已成利润丰厚的大生意,其真正意图却难以捉摸。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家长面对学校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却默不作声,毫无异议。

当然,这也不关我的事。我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们心甘情愿,与自己编号相同的孩子关在一起。或至少要能像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一样,忍气吞声。如果我干得好,他们甚至无法想象自己身处别处,因为我已经向他们展示了如何嫉妒、畏惧更好的班级,如何蔑视更差的班级。在这套严密而有效的规训下,全班学生就会自觉维系既有的等级秩序,进行自我管理。这就是学校这种操纵竞争的课程所要教授的——让你明白自己的位置。

尽管整体课堂蓝图假定 99% 的学生会安分守己地待在自己所在班级,我还是会公开而努力地敦促他们考出更优异的成绩,暗示只要高分就能被调到更好的班级,以此作为奖赏。我时常含沙射影地表示,未来的雇主会看重他们的考试分数和成绩等级来决定录用,尽管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雇主并不在乎这些。我从不公然撒谎,但我逐渐意识到,正如苏格拉底千年前所言,真理与学校教学在本质上是水火不容的。编号班级所传授的课程内容是——每个人在金字塔里都有固定的位置,除非分数变魔术般飙升,否则你无法离开自己的班级。如果做不到这点,你就必须留在你被安置的地方。

3. 冷漠

我教给学生的第三课就是冷漠。我教他们不要对任何事物太过用心,哪怕他们表面上装出很在乎的样子。我用相当隐晦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要求他们全身心投入我的课程,兴奋地坐立难安,激烈地争夺我的青眯。看到他们那副模样,我也感到一丝欣慰;这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自己也不例外。状态最佳时,我会为了营造出这种热情而精心设计教案。但是下课铃一响,我便会强硬要求他们立即停下手头的任何事,赶紧进入下一节课。他们必须像电灯开关那样说开就开,说关就关。在我的课上,从未完成过什么真正重要的事情,据我所知其他课堂也是如此。

除了分期付款,学生们从未真正拥有过一次完整的体验

**铃声传递的课程其实是: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完成,所以又何必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呢?除极少数最顽强的学生之外,持续多年的铃声会让的所有人习惯于这样一个现实:你再也找不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可做了。铃声隐藏着学校教育的秘密逻辑,而这种逻辑是如此残酷无情。**铃声摧毁了过去和未来,让每一个时间段都变得千篇一律,就像地图上将群山大河简化为抽象符号,让它们失去了原本的风貌。铃声给每一次努力都烙下了冷漠的印记。

4. 情感依赖

我教的第四课就是情感依赖。我用小红星、勾号,微笑和皱眉,奖赏、荣誉和耻辱来教导孩子们臣服于既定的指挥系统。在校园中,权利可以被任何权威随意给予或剥夺,学生无权申诉。正如最高法院所裁定的那样,除非得到校方许可,否则学生在校内没有任何权利,就连言论自由也不例外。作为老师,我时常干预学生的个人决定,我可以批准自己认为合理的请求,也可以因为学生的行为可能威胁我的管控而发起纪律处分。儿童和青少年总是不断地坚持自己的个性,因此我需要快速而频繁地做出裁决。个性与分级理论格格不入,是所有分类体系的克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方式:借口上厕所而偷偷溜号享受片刻私人时光,或者以需要喝水为名在走廊里偷得片刻闲暇。我心知肚明,但我允许他们这样欺骗我,因为这能让他们习惯于依赖我施予的恩惠。有时,学生会因为一些不为我所知的事情而愤怒、沮丧或高兴,他们的自由意志就这样摆在我面前;教师不能承认这种权利,只能承认可以收回的特权,让学生成为良好行为的人质。

5. 智力依赖

我教的第五课是智力依赖。「优秀」的人就是乖乖等候老师发号施令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一课——我们必须仰赖受过更多训练的他人,来赋予自己的人生意义。所有重大抉择全由「专家」做主;而身为老师的我,才有权决定你们究竟该学什么——其实,这些抉择权最终掌握在那些给我发薪水的人手里,我只是奉命行事罢了。假如有人告诉我「进化论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而非一个理论」,我就得照单全收,把这个「真理」灌输给学生,至于那些敢于质疑、不肯接受的人,就只有受罚的份。这种主宰学生思想的权力,使我轻而易举便能分出所谓的优等生和劣等生。

优等生毫不怀疑地接受我给他们安排的思考任务,既不抵触,还要表现出一定的热情。在数百万个值得学习的知识中,究竟选什么来教,全由我一手掌控;确切地说,是由幕后雇佣我的人说了算。反正这些选择取决于他们,我又何必横加争辩呢?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好奇心根本无关紧要,惟有服从,才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劣等生会反抗。尽管他们并不真正明白自己在反抗什么,却坚持要自行决定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作为学校教师,我们怎能坐视这种情形发生?幸好,总有办法能让这些学生乖乖就范。如果他们有父母愿意出面维护,事情会变得棘手一些;但即便学校的声誉不佳,这类状况也日渐稀少了。在我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里,从没见过哪怕一个中产阶级家长真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就读的是所差学校。一个也没有,着实令人惊讶。这恐怕就是最能证明那七堂课影响的结果了:当父母自己也曾在学校受过完整的洗礼,他们的家庭也必将随之改变。

**「优秀」的人总是等待专家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整个经济体系都建立在这一课之上。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不再接受「依赖他人」的训练,许多行业恐怕难以为继:社会服务业或将后继无人,难逃与其共生的那段历史一同湮灭的命运;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会惊恐地发现,前来求助的精神残疾者竟渐渐稀少;一旦人们重拾自娱自乐的能力,包括电视在内的商业娱乐形式势必日渐衰败;倘若人们重新亲自采买食材烹饪佳肴,不再依赖他人,餐饮业、食品加工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规模都将大幅缩水。假如学校不再年复一年地培养出无助的毕业生,那么现代法律、医疗、工程等众多行业恐怕也难以维系,服装业和教育行业亦难幸免。

如果你还在期盼薪水照常发放,最好别太急于投票支持学校改革。毕竟,我们早已适应了这种生存之道——唯命是从,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是我所教授的最重要的一课。

6. 临时的自尊

我教的第六课就是临时的自尊。如果你试过对付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而他的父母已经让他相信他们无论如何都会爱他,你就知道要让一条自信的灵魂服从有多难。如果社会上人人自信,恐怕这个世界撑不了多久。所以我教导学生,你的自尊必须应该取决于专家的意见。我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被打分和评判。

学校会给家长寄去一份内容详实的月度报告,要么表扬孩子有进步,要么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告诉家长该对孩子失望到什么程度。「好」学校的运行法则,与商业社会如出一辙,都是靠让人持续不满为生。尽管这些数字记录背后付出的心血少得可怜,但它们客观公正的外衣积累起来的威力,足以迫使孩子听信旁观者轻率的判断,对自己和未来做出种种决定。纵观古今中外的哲学体系,自我评判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在学校教育中却从未被纳入考量。成绩单、分数、考试传递的信息只有一个:孩子不该相信自己或父母的判断,而必须唯命是从,让官方认证的权威人士给你的人生定分量。大众需要被告知他们的价值

7. 无所遁形

我教的第七课是无所遁形。我教导孩子们,他们时刻处在监视之下,所有人都在我和同事们持续不断的监控中。孩子们没有私人空间,没有私人时间。为了将学生之间的交往保持在最低水平,课间休息仅持续 300 秒。我们鼓励学生互相告发,甚至告发自己的父母。当然,我也鼓励父母举报孩子的不当行为。一个接受告密训练的家庭,不太可能隐瞒任何危险的秘密。

我布置了一种延伸的学校教育,叫做「家庭作业」,将监控的效果渗透到学生的私人家庭中。否则,他们可能会利用课余时间向父母学习,或是通过自主探索、向社区里睿智的长者学习一些未经学校授权的内容。在学校看来,任何偏离学校教育理念的行为都是魔鬼的诱惑,会让学生无所事事,误入歧途。

持续的监视、对隐私的剥夺背后的深意是,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个人隐私是非法的。监视是一项古老的必然要求,得到了众多有影响力思想家的推崇,成为《理想国》《上帝之城》《基督教要义》《新亚特兰蒂斯》《利维坦》等著作的核心教义。这些没有子女的作者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要让社会处于严格的中央集权控制之下,就必须密切监视孩子们。如果你不能让孩子们加入穿制服的军乐队,他们就会跟随私人鼓手。

II

政府垄断的强制大众学校教育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即便在我最优秀的教师同事和学生家长中,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设想一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孩子们必须学会读写,不是吗?」「他们必须掌握加减法,不是吗?」「如果想保住工作,他们必须学会服从命令。」

就在几代人之前,美国的情况还截然不同。创新和多样性比比皆是;不受条条框框束缚的自由,使我们成为全世界仰慕的奇迹;社会阶层之间的藩篱并非难以逾越;国民个个自信满满、创意迸发,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独立自主地行动。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这些美国人,无需政府对我们的生活指手画脚,无需各种机构告诉我们该如何思考、如何感受。我们是独特的个体,我们是卓尔不群的美国人。

然而,自南北战争前夕起,我们的社会就逐渐被中央集权所控制,而这样一个社会需要强制学校教育和政府垄断教育来维系自身。在这一趋势出现之前,学校教育在任何地方都未曾受到如此重视。我们有学校教育,但程度有限,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能够出色地掌握读写和算术;一些研究表明,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至少在东海岸的非奴隶人口中,识字率几近百分之百。Thomas Paine 的《常识》在 300 万总人口中售出了 60 万册,而当时奴隶占了五分之一,契约仆人占了二分之一。

**殖民者是天才吗?**并非如此。事实上,只要学习者渴望且自愿,传授阅读、写作和算术只需大约一百小时。诀窍是等人主动求教,然后趁热打铁快速开始。数以百万计的人靠自学掌握这些技能,其实并非难事。1850 年的五年级数学或修辞课本可媲美今日大学水准。对「基础技能」训练的呼声不绝于耳,实则是烟雾弹,让学校得以霸占孩子 12 年光阴,向其灌输我刚刚描述的七堂课。

自内战以来,我们的社会逐渐受到中央集权的控制,这种控制渗透到我们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甚至横贯东西海岸的公路指示牌,无一幸免。我认为,美国当前盛行的毒品滥用、自杀、离婚、暴力、残酷行为,以及阶级向种姓固化的趋势,都是我们生活的异化、个人、家庭和社区重要性不断削弱的结果,而这种削弱正是源于中央集权。庞大的强制性机构如黑洞般汲取,直至榨干最后一滴资源。学校剥夺了我们的孩子在社区生活中扮演积极角色的机会——事实上,它通过将儿童的教育托付给所谓的认证专家,瓦解了社区——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无法全面发展成为完整的人。亚里士多德曾言,如果不能在社区生活中扮演完全积极的角色,一个人就无法成长为健康的人。他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如果你想要一个例证,不妨在下次经过学校或老年人社区时环顾四周。

学校按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支持一种社会工程愿景的基本系统。在这个愿景中,大多数人沦为金字塔基座的砖瓦,供奉着塔尖的统治阶层。学校巧妙地将这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伪装成不可违逆的定律,尽管这完全背离了美国独立的初心。从殖民时代到共和国时期,我们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读一读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你会领略到一个无暇蹉跎于校园的人的风采——然而,民主的曙光虽然升起,我们最终还是背弃了这一诺言,转而追随古埃及法老的图谋:全民必须俯首听命。这就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不情愿地传达的秘密。当格劳孔和阿德曼图斯请求苏格拉底勾勒一个由国家全面掌控人民生活的方案时,苏格拉底说:「我可以向你们展示如何缔造这样一个狂热的城邦,但恐怕你们不会喜欢我要说的话。」就这样,传授七堂课的学校蓝图初具雏形。

当下关于是否要设立国家统一课程的争论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上述七堂课已经锁定了全国统一课程。这种课程必然瘫痪身体、思想和灵魂,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革,都无力扭转其戕害。在当前社会对学业不佳的歇斯底里中,讨论的焦点都偏离了本质。学校实际上在尽职尽责地执行着既定使命:让你做一个恪守本分的「好埃及人」,在你该待的地方待好。

III

这一切都非命中注定,亦非不可改变。培养年轻一代的路径有很多,并无唯一正解。如果我们能够突破金字塔式等级制度的幻象,定会觉察这一点。尽管面对媒体持续不断地宣传相反的神话,但事实上并不存在威胁我们国家生存的生死攸关的国际竞争,尽管这个想法很难被接受,更别说相信了。我们的国家在各个重要物质领域,包括能源,都能实现自给自足。我知道这个观点与当前最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相悖,但他们口中所谓经济「深刻转型」,既非不可避免,亦非不可逆转。全球化经济学并未触及公众对有意义工作、可负担住房、优质教育、充分医疗、洁净环境、诚信问责的政府、社会文化复兴或朴素正义的诉求。所有全球化的野心,皆建立在脱离普通人现实的生产力与美好生活定义之上,我坚信这种定义是错误的。如果人们能够看到另一种选择,大多数人定会赞同我的看法。如果我们能重拾一种哲学,去发现真正意义所在——在家庭中,在朋友间,在季节的更迭中,在大自然中,在简单的仪式和习俗中,在好奇心、慷慨、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行为中,在体面的独立和隐私中,在所有免费和廉价的事物中,真正的家庭、真正的友谊和真正的社区就是由这些构建的——那么我们自给自足,甚至无需那些全球化「专家」坚持要我们关注的物质「充裕」。

这些令人不安的场所,这些被称为「学校」的机构,究竟是如何诞生的?长久以来,非正式的学校教育就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充当成长过程中一个温和有用的辅助角色。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学校教育」,实际上源自 1848 年和 1919 年两次令人谈虎色变的「红色恐慌」。当时,一些强大的利益集团惶恐不安,担心国内的产业工人会揭竿而起,掀起革命。另外,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部分原因还要归咎于美国的传统家庭。他们对 19 世纪 40 年代大举涌入的凯尔特人、斯拉夫人和拉丁裔移民带来的异质文化,以及天主教信仰,都难以接受。当然,建立一个号称学校的儿童「囚笼」,还有第三个推波助澜的因素,那就是南北战争后,当这些「美国人」目睹非裔美国人开始在社会中崭露头角时,心中泛起的惊惶和不安。

再看看学校教授的七堂课

  • 混乱

  • 班级地位

  • 冷漠

  • 情感依赖和智力依赖

  • 临时的自尊

  • 无所遁形

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在为永恒的下层阶级量身定制枷锁,让他们无法找到施展自身独特才华的人生舞台。随着时间推移,学校教育已经远远背离了最初管控穷人的宗旨。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学校官僚体系便野蛮生长,而那些隐藏在幕后,自学校教育中牟利的各路产业,也在疯狂滋生。于是,这个最初为控制社会底层而生的怪兽,竟已悄然将魔爪伸向了中产阶级的子女。

苏格拉底被指责收取授课费用时愤慨不已,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吗?即便在那个时代,哲学家们就已洞悉教书育人职业化的必然走向,抢占了属于健康社区中每个人的教学功能。

有这些我日复一日教授的课程,难怪我们会面临一场真正的国家危机,其实质与官媒的宣传大相径庭。如今的年轻人对成人世界和未来漠不关心,对周遭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只沉湎于玩乐和暴力。无论贫富,面对 21 世纪的孩子都注意力涣散,时间观念淡薄。他们不信任亲密关系,就像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我们剥夺了他们应得的父母关爱);他们厌恶独处,他们冷酷、物质、依赖、被动、暴力、害怕意外、分心上瘾。

学校教育将孩童的种种不良倾向一一放大,其潜在课程阻碍了健全人格的发展。说到底,如果不利用和强化孩子的恐惧、自私和幼稚,学校这一机构将难以为继,而我这个持证上岗的教师也一样。任何学校若胆敢传授批判性思维技能——如辩证法、启发法等解放思想的工具——很快就会遭到无情的摧毁。在这个世俗社会,学校已然成了教会的替身,同教会一样,它要求学生必须全盘接受,奉为圭臬。

我们是时候正视这一残酷的现实了:学校里制度化的教学模式正在戕害我们的下一代。在七堂课的摧残下,包括老师在内,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幸免。这种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它是反教育的。小修小补解决不了问题。讽刺的是,要从根本上改革学校,实际花费会比现在少很多,但既得利益集团绝不会让改革发生。你必须认清,学校的存在首要目的是提供就业岗位、发包合同。为了维持运转,学校不愿意通过缩减业务、调整「教学产品」来节省开支,即便这么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是机构化学校教育的铁律——它本质上就是一门生意,既不受正常财会制度的约束,也不受市场竞争的制衡。

我认为,在公共学校教育领域引入一些自由市场机制,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教育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家庭学校、小型创业学校、宗教学校、工艺学校、农场学校等各类办学机构百花齐放,同政府举办的学校展开角逐。我所向往的教育自由市场,就像美国内战前的景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即便是自学也无妨。事实上,这对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成长似乎也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如今,这些多元化的教育选择虽然还残存,但只有极少数机敏、勇敢、幸运或富有的人才能享用,曾经蓬勃而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已名存实亡。对于那些困顿的贫困家庭,以及徘徊在城市中产阶层边缘的广大群体而言,优质教育资源几乎可望而不可即。这预示着一个严峻的事实:除非我们能够对当前一团糟的政府教育垄断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教授七堂课的学校灾难只会愈演愈烈。

在我成年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坚信大规模学校教育的方式本身就是其全部内容。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认为优质的课程、设施或教师是决定孩子教育的关键。我们所见到的种种病症,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学校的课程阻碍了孩子与自己及家人的重要约定,使他们无法学习自我激励、毅力、自立、勇气、尊严、爱——以及为他人服务,而这些恰恰是家庭和社区生活的重要课题。

三十年前[六十年代早期],孩子们放学后还有时间学习这些内容。但如今,电视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加上双职工或单亲家庭所特有的压力,更是吞噬了原本属于家庭的大部分时光。我们的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去完整地成长为成熟的人,他们只能在贫瘠的荒漠中艰难前行。

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一个迫在眉睫的未来,它将要求我们所有人都领悟非物质体验的智慧;为了在这样的未来中生存,我们必须选择一种在物质消耗上更为节俭的自然生活方式。然而,这些至关重要的课程是无法在现有的学校体系中习得的。学校已经沦为一个为期 12 年的监禁,孩子们在这里真正学到的只有坏习惯。作为一名教授学校、屡获殊荣的教师,我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